首页

小刚流浪记苏曼女王

时间:2025-05-26 07:44:01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14635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领馆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洪涝灾害

“同时,依托呼和浩特‘P4‘级数据应用实验室,规划搭建覆盖全市的数据安全防护架构,形成安全可靠的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是全国首个成体系的数据安全样板。”徐艳国称。

聚焦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 2024中国自动化大会11月初在青岛举行

台北8月6日电 台当局“疾管署”6日公布,台风“格美”过境后,台湾新增11例类鼻疽本地病例,今年累计出现18例,为5年来同期新高。

一群随苏翊鸣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当天,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办、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承办的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上海举行,14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世界现代化”主题进行交流。

深改再向前丨从“看见中国”到“爱上中国”

临别时,金涛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绣有当地医院院徽和医疗队队员名字的白大褂,这是当地对医生的最高礼遇,也是这群中国“白衣外交官”传递健康与友谊的最好诠释。

武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促产业创新

此前去广西桂林参加过义诊,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医务志愿者郭红霞也认为应在基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她举例,一位村民老大娘两个多月前摔了一跤,一直没去医院检查,每次都是想着贴点膏药止止疼就好。当天接诊过程中,郭红霞不时提醒村民们多关注身体状况,以及叮嘱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